图片名称

传承和创新园林建筑艺术


  【传承和创新园林建筑艺术】大公报记者吴志
 
  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建华
  苏州市吴都学会会长
  史建华是一位古城保护和旧城改造的重要参与者,在他的身上始终有一个挥不去的苏州情结。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悉心研究吴文化,全力以赴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苏派园林建筑艺术,他所领导的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三十七号街坊改造、“双塔影园”、“葑湄草堂”、山塘街“传德堂”和同里“环翠山庄”等古典园林控保建筑项目,又创新了木渎“苏园别墅”、同里“新江南”和留园路“姑苏人家”等苏派园林建筑精品,史建华的业绩是在于他寻找到了文化与建筑的平衡点,赋予建筑以文化内涵,不仅创出了现代园林建筑艺术的品牌,也被业界冠以“中国古建民居第一人”的称号。史建华对名誉和地位比较淡定从容,对同事和朋友却豁达宽容,在事业上他博古通今、目标坚定、追求执着,一种对家乡深爱的激情和历史责任感鞭策着他不断前行。
  挥不去的一份苏州情结
  苏州是一座让人们读了二千五百多年的古城,密如蛛网的街巷、旧物和古建筑俯拾皆是,在全国九十九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务院要求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仅苏州一市。遍布古城大街小巷的私家园林支撑着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眼下古老的苏州正在变成现代的苏州,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散落在这座历史古城各处的古建珍品,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当建筑的线条、色彩、景观、布局越来越显示现代符号的时候,它同时也在提醒和警示着世人:在苏州发展的同时,是否有人会考虑一下,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中,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给历史留下些什么?这也正是史建华一直以来考虑的问题。
  史建华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工民建专业,在我国的近代建筑史上,流传着“北梁(思成)南杨(廷宝)”之说,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以习研西洋建筑闻名,而东南大学杨廷宝教授以习研民族建筑著称,史建华是否得益于名校名师的精髓与真谛?但对于他所追求的事业来看,却不谋而合。史建华毕业后曾长期担任过沧浪区房管局的局长,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他经常穿梭于辖区的小街小巷中,对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苏州,对于小巧精致、天人合一的古典园林怀着深厚的感情,但同时对于白发苏州的古老、陈旧,已不宜现代居住的条件也不甚忧心。
  1995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古城整个街坊为块面,实施以解危安居为前提的街坊改造方案。当年10号、16号、37号三个街坊改造的第一批试点开始启动,当时史建华负责的沧浪房地产公司(新沧浪公司前身)承担37号街坊改造的具体工作。37号街坊内遍布小桥流水,曲径幽巷,粉墙黛瓦,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同时街坊内还保存着一大批历史上著名的古宅、古庙、古塔、古桥、古树和一些古建筑等宝贵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的房屋大多数破旧不堪,居民的居住环境低劣,建筑密度高,活动空间小,道路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匮乏。面对街坊改造出现的种种困难,史建华带领大家,凭着对苏州一份挥不去的情结,夜以继日地扑在工地上奋战。37号街坊改造项目,从规划、设计、拆迁、施工、安置历时4年,改造后的街坊不仅提高了居民的住房条件,改善了居住环境,还拓宽了交通道路,繁荣的区域经济。如今的37号街坊已今非昔比,不仅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历史文化味很浓、很苏州。
  37号街坊的改造成功,引起从中央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中央和省市的有关领导以及国内外专家纷纷前来参观考察,对史建华在古城保护和旧城改造上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37号街坊也因此成了苏州旧城改造的一个样板。为此沧浪房产集团(新沧浪公司前身)先后荣获“中国(江苏)房地产成功经营模式典范推介”、“江苏省旧城改造开发模式”、市政府实事工程立功竞赛“先进单位”、“市古建筑抢修保护先进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特别贡献奖”等光荣称号。史建华个人被评为“苏州市政府实事项目先进个人”和“文物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
  传承和改造是历史的责任
  37号街坊改造是史建华对苏州园林建筑再认识的一个过程,街坊的改造成功,更激发了他传承与保护苏州园林建筑的决心。史建华说: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我们研究古典园林住宅,就是想借鉴古人精湛的造园技术,继承它的精华部分,再附以现代功能将它发扬光大。当以研究苏州园林建筑艺术为主的吴都学会成立时,史建华被一致公推为会长。
  史建华眼光“特别”,早在37号街坊改造时,位于官太尉桥15号的一座居民大院引起了他的关注,原来那是清代著名大学士袁学澜故居。可眼下这座故居是居民大杂院,最多时这里住进了60多户人家,是典型的“七十二家房客”。路进有致的建筑,被任意地分割了,疏密相间的庭院,却胡乱地填满了,哪里还有典型可言,哪里还有古意可寻。史建华他们对故居的修复参照了袁学澜《双塔影园记》的记载,完全采用江南造园手法。修复后的建筑粉墙黛瓦、飞瓴翘角,将军门气宇昂轩,砖雕门楼隽秀儒雅,厅、堂、楼、馆焕然一新;另掘池垒石,莳花植树,复建亭、廊、榭、桥,恢复了传统宅第的园林风格,该宅园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葑湄草堂”位于盛家带31号,占地2000平米,建筑面积1500平米,改造前有30多户居民住在这里。经史建华他们修缮后,不仅保持了粉墙黛瓦、池塘假山、斗拱飞檐、庭院清幽的苏州传统大型民宅的典型风格,而且又根据现代居住要求,调整了围墙、窗体、天井的比例,增加了车库、门卫、洗手间、厨房等等。“葑湄草堂”修缮完成后,一举荣获“中国建筑珍品大院”称号和“中国现代民族建筑综合金奖”这两项国内业界最高荣誉。2004年10月,“葑湄草堂”首次在上海举行拍卖,这是中国第一个古宅拍卖。时隔不久,“葑湄草堂”就以几千万元的身价被南京的一家企业收入囊中。这也开创了苏式古典园林建筑修复上市的奇迹,更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价值。
  如果说“双塔影园”和“葑湄草堂”是典型的古典民居的话,那么位于山塘街的“传德堂”和位于同里镇的“环翠山庄”则是苏式园林会所的典范之一。“传德堂”的修复,是新沧浪房地产公司对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一大创举,“传德堂”一部分是国家控保建筑,在修缮原貌的基础上,融入仿古元素,雕梁画栋,斗拱飞檐,让古建筑再次焕发生机。同时为了满足和适应现代人居的使用功能,又新建了一部分集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区域。环翠山庄在传承传统建筑的同时,不忘创新,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集社交、休闲、商务的园林会所。
  这些古典园林建筑的修缮恢复,使史建华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实践与经验,并实现了使用价值上的突破。在史建华看来,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首先是要保护,但讲保护不仅仅是对古建筑“形式”上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取其精华来加以传承,即对“形态”的保护,继承其神韵和精神,并改变不适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部分。
  弘扬和创新是最好的保护
  联合国的专家曾说过,最像中国的城市是苏州。对于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来说,千年文脉就是她的灵魂,而苏州园林正是这个文脉的最佳载体。园林式的私家宅园,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精品,是苏州民居的优秀代表,并被世界所认可。然而经济的发展正催生着城市的巨变,一方面苏州市区尚存的古建筑数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新增的建筑中,传统的建筑又很少看见,长此以往,苏州优秀的园林建筑和传统民居会不会湮没和消失?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同质化中,苏州怎样才能保持最像中国的城市?
  苏州每年的住宅开发量达3000万平方米左右,但有历史传统特色的连百分之一都不到。面对西式风格的建筑比比皆是,而苏州传统风格的建筑却寥寥无几的现象,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不无担忧,并认为这对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史建华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强烈差异,并非以前的园林建筑不好,而是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人们大量建设西式建筑,就是因为其功能更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于是,他思考着能否把传统的古建筑元素与现代时尚生活元素相结合,即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现代别墅的营造完美嫁接。
  正是有了创新的想法,史建华在“姑苏人家”这个项目上,凭着多年来对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研究的深厚功底,他花了3年时间精心酝酿准备,亲自设计并推翻更新了十多个设计草稿,在留园路上规划了23幢苏州古典园林别墅。他的目标是把“姑苏人家”打造成为最高品质的苏州古典园林别墅项目,使它在未来成为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一个时代的见证。该项目在古城苏州核心城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具备“离尘不离城”的人居环境,而一路之隔的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对这一居住区的整体定位又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风采——“与世界文化遗产做邻居”。
  史建华对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他将之归结为“三内”,即“内敛、内秀、内涵”。即使对古典园林一窍不通的人,听了这六字的含义,也会对古典园林有一个纵深的了解。
  “姑苏人家”设计中严格要求建筑形式与江南水乡古朴民居基本协调,体现典雅风貌和民俗风情,在室内布局中又满足了现代人对居住舒适的要求。该园林别墅中具有大小景观庭园及配园多处,花卉树木层次有序,给人以高尚感觉。别墅内配以亭、台、楼、阁、走廊、水榭、园路小径、荷花水池、石板小桥、景观平台等各种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个性和文化元素。同时又配有车库、电梯、卫生间、厨房、地下影院、管道煤气、中央空调、智能防卫系统等现代化生活设施。
  常言道:建筑是无声的画,是会歌的诗,是凝固的音乐。“姑苏人家”从产品的规划、设计直到后期的园艺栽培无不倾注了史建华所有的心血,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多年精心打造的“姑苏人家”最后终于众望所归,在2006年6月30日于北京中华世纪坛召开的“2006第三届中国别墅节”上,苏州的两个经典别墅项目——姑苏人家、江南御园亮相此次别墅节。其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别墅的代表的“姑苏人家”荣获“中国最佳古典私家园林别墅大奖”。
  打造苏式园林建筑优秀品牌
  史建华作为一个房地产企业的老总,始终把责任看得高于一切,当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红红火火的时候,是选择做市场目前好卖的,做‘快’做‘大’,还是围绕这一特色产业,做“精”做“专”?显然,史建华抵御了巨大名利的诱惑,果断地选择了后者。史建华认为“一个企业不仅要追求赢利,更要把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打造美好和谐社会作为已任”。为了对苏州园林建筑艺术有更深入的研究,由史建华担任会长的“吴都学会”成立以来,在市社科联指导下,一批学者、专家以及相关专业人士致力于苏州传统文化的探讨、研究,尤其注重对苏州古城、古镇、古村、古建筑(简称四古)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们的研究和探索得到了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老先生的赞赏,罗老还应邀担任了“吴都学会”的名誉会长。为了唤起全社会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吴都学会”还斥资开设了网站。今年3月份,“吴都学会”组织了一场“中式建筑的创新和发展”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与会,新加坡著名建筑规划大师刘太格教授也应邀出席。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国建筑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支脉,正因为有史建华这样一批文人、学者、企业家钟情传统的建筑艺术,使“中式建筑情结”在相当一部分强调居住品味的人群中复苏,北京的菊儿胡同,杭州的白荡海人家,苏州的姑苏人家等都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在当代的遗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新中式建筑的问世,不仅在文化上得到海内外的广泛支持,而且在市场认可程度上也达到了良好效果。
  史建华是个讲究文化和品位的人,又十分追求完美。无论在街坊改造、古建修缮、姑苏人家的设计施工中等等,他都喜欢亲临现场,对每一个景点、每一处细节反复琢磨,细细品味,不厌其烦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他认为每一个建筑都有它的特定文化,文化也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当前房地产市场降温中,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不仅不降,反而升值的道理。
  在坚持走传承与发展苏州园林建筑艺术的道路上,史建华也有一种强烈的品牌意识,对于他来讲,公司打造的每样产品都是精品,而融入文化内涵的精品更应成为一件艺术品,它拥有的高附加值也是一般开发商无法与之媲美的。为了创苏州园林建筑的优秀品牌,加强设计策划和古建施工,史建华成立了由吴都学会(含原部分香山古建高级技术人才)、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教授等作为技术指导的吴都园林建筑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还与苏州科技学院共同组建了苏州科技学院设计研究院古建园林设计所;另外还成立了具有古建施工实力的吴都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新沧浪房产的战略目标是在三年内,以一流的苏式古建专业技术营造一流的苏式建筑品牌产品,联合一流的关联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共同占领国内外苏式建筑市场的主流地位。
  史建华对苏州园林建筑的探索和开启,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他先后被推选为清华大学总裁同学会执行主席、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副主席、江苏省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副会长、苏州市工商联房地产业商会会长和苏州科技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