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弘扬苏式园林建筑精髓——专访苏州新沧浪房产董事长史建华
【传承弘扬苏式园林建筑精髓——专访苏州新沧浪房产董事长史建华】新华日报
史建华,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于东南大学民建专业,被誉为“房地产界古建民居第一人”。现任苏州市沧浪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副主席、江苏省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副会长、苏州市工商联房地产业商会会长、苏州市吴都学会会长、苏州市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
新沧浪房产在史建华的带领下,始终专注于古城古镇改造和园林住宅建设,相继成立了吴都古建咨询管理公司、吴都古建公司、吴都经营公司,以及专门进行古建筑保护利用研究的吴都学会,打造了一支以设计施工开发并重、以旧城改造为专长、以营造苏州传统风貌建筑为特色的古建筑专业团队。
十多年前,苏州一场规模空前的旧城改造,把史建华和苏式园林建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被誉为“苏州古城改造典范”的37号街坊,到苏州最具传统风貌和现代功能的园林式别墅“姑苏人家”,史建华把毕生心血倾注于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弘扬。通过他的“妙手回春”,一个个行将消失的姑苏老宅,从弃之可惜的“包袱”变为魅力四射的“宝贝”。这个过程,史建华收获的不仅仅是企业利润,更多的是从保护苏式园林建筑中体会到的责任和荣誉。
位于苏州市沧浪区官太尉桥17号的“双塔影园”,原本是清代诗人袁学澜的故居,如今是新沧浪房产公司的办公场所。园外往北不出百米,即是热闹的干将路;园内则是雅致的园林,砖雕门楼、曲折回廊、粉墙黛瓦、飞瓴翘角。本报《高端访谈》近日来到这大隐隐于市的园林宅第,倾听史建华如何用以执著精神描绘他的建筑人生。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不仅有留园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有“双塔影园”这样的私家宅院。请史董谈一谈你所理解的苏州园林建筑。
史建华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灵魂,对于2500年的古城苏州来说,灵魂就是它的千年“文脉”,而“甲天下”的苏州园林正是这个文脉的最佳载体。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体系。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荟萃地之一,是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典型代表,其实历史上的苏州园林就是私家宅院,可以说园林建筑是苏州民居中的优秀代表。目前苏州城内还有大小园林200多处,这些名人故居支撑着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小巧、自由、精致、淡雅的苏州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这是苏州园林最大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独特的造园艺术,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创造性的艺术美融为一体,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可谓“建筑中的风景,风景中的建筑”。
《高端访谈》看得出史董对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研究颇深,情有独钟。作为土生土长的老苏州,是不是出于热爱而与苏式园林建筑结缘,并以此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
史建华可以说这是原因之一吧。其实明清鼎盛时期建造的苏州私家庭园就多达近千所,但是随着岁月的风雨剥离,大部分建筑都已破毁,留下来的就显得弥足珍贵。这些私家宅院的存在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的包涵。我们现在有条件、有能力去对它们进行保护,有责任去把这种象征中式建筑生命的东西做更深的改造甚至是开发。
现在苏州每年的住宅开发量很大,但有历史传统特色的连1%都不到。一方面西式风格建筑比比皆是,另一方面苏州传统风格的建筑却寥寥无几。之所以形成这种强烈差异,并非以前的园林建筑不好,而是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人们大量建设西式建筑,就是因为其功能更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同时,由于人们对苏州传统建筑文化价值认识的局限,而且在对苏州古建的利用方面也缺乏探索精神,如果能把传统建筑中的精华进行发扬,并与现代居住功能相结合,那么这样的建筑必定会成为优秀的建筑而跻身于当前繁荣的房地产开发浪潮中,而不是被西式风潮所淹没。
所以我觉得应该保护、修复和利用好前人留下的的古典建筑,还要建造出既具有苏州园林传统风貌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居环境或商业需求的现代苏式建筑。因此新沧浪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抢救古建遗存,一是开发新的园林别墅。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是东南大学毕业的,学的就是建筑,毕业之后也一直从事建筑行业。90年代开始主持苏州老街坊改造,通过这些项目让我们感觉了苏州的传统文化和建筑的魅力,苏州在这方面市场的潜力还是很深厚的,也在古城改造和保护方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所以就慢慢开始从事起这方面的工作,一直到现在。
《高端访谈》史董的鲜明风格已经深深烙进你所带领的企业。如今在苏州提到古建、园林别墅,首先想到的就是新沧浪房产,在业界几乎成了苏式建筑的代名词。仅仅几年时间,新沧浪如何取得这样的成就?
史建华在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有特色才能生存。新沧浪房产多年来致力于发展和弘扬姑苏园林建筑研究以及实践,一如既往地朝保护和古建筑开发相结合,在专业化、特色化领域中闯出了一片天地。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我们对待每一个项目都遵循一个理念:把每一个产品都做成高品质的精品;让我们的精品融入文化内涵而成为一件艺术品;使我们创造的每一件艺术品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高附加值商品。
公司自2002年底由原来国有企业改制以来,一方面进一步走专业化运作道路,把建造苏州传统园林式住宅作为自己的品牌产品;另一方面继续担负起旧城古镇改造。公司在古城街坊改造和园林住宅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形成一支从策划、设计到选料、施工的,以旧城改造为专长的、以营造苏州传统风貌建筑为特色的古典园林建筑专业团队。
新沧浪先后完成了7个街坊的改造修复工程,以及“双塔影园”、“葑湄草堂”、山塘街“传德堂”等苏州老房子、古典园林住宅的改造和保护,另外还有盛家带地块的“苏州古典园林别墅”、同里古镇的“苏州传统风貌商市”等项目开发,目前正在精心营造的是留园路的“姑苏人家”园林别墅。
2005年官太尉桥15号古宅改造完成后,古建界耆宿罗哲文前来考察,对古宅的保护修复和装修利用十分满意,欣然题词“吴都会馆”。后来我们把“吴都会馆”作为海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交流民族建筑文化的活动会所,作为继承和弘扬苏州园林建筑的联盟基地。
《高端访谈》从官太尉河边走,都会看到悬挂在大门口的“吴都会馆”牌匾,原来是出自罗老的手笔。为什么新沧浪要打出“吴都”系列品牌?在古建保护方面有什么新动作?
史建华我前面说过,现在苏州的古建筑数量越来越少,而增加的建筑中,又很少能看到我们本土的建筑传承。长此以往,优秀的传统民居会不会消失殆尽。而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同质化中,苏州又凭什么成为苏州而不是其他城市?所以要保护和修复好前人留下的园林建筑精髓的基础上,努力建造出同样可以流传后世的建筑精品。
新沧浪的战略目标是,在三到五年内,以一流的苏式古建专业技术营造一流的苏州建筑品牌产品;联合一流的关联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共同占领国内外苏式建筑市场的主流地位。
所以我们打出了几块牌子,一块是“吴都会馆”,一块是“吴都古建”,另外还有专门进行古建筑保护利用研究的“吴都学会”。“吴都会馆”就是打造一个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论坛、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使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有志于探索古典建筑的人士都可以到这里相互交流和学习。
“吴都古建”以吴都会馆作为活动场所,在古建领域形成融苏州古典建筑理论研究、项目开发、设计、施工、建材设备、园艺景观、绿化、室内装潢、家具及相关手工艺行业于一体的产业链开发体系。
此外,我们还联合国内众多在古建保护和开发方面颇有造诣的公司和机构组建了“苏州古建专业联盟”,旨在形成一条研究、开发、设计、施工、装修等一体化的产业链专业团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响“苏州园林住宅”品牌。
《高端访谈》我们现在所在的“双塔影园”,堪称苏州老房子改造的经典之作。不过要说到史董的成名作,应该非37号街坊莫属。这个被誉为“苏州古城改造实现综合保护和更新典范”的工程,对你有什么影响?
史建华要说影响,几乎就是以37号街坊改造为起点,开始了我的建筑人生。
1995年,苏州市决定实施以解危安居为前提的街坊改造方案。沧浪区定慧寺附近的37号街坊,是第一批试点的三个街坊之一。改造前,这里房屋破旧,室内设施落后,无厨卫设备,道路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较差。
改造工程由沧浪区政府下属的沧浪房地产公司负责,也就是新沧浪的前身,我是主要负责人。改造一开始,就处于两难境地,既要保持建筑原有风貌,又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方面,我们动了很多脑筋,下了很多功夫,当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为了保持屋面的传统美观,我们对各条屋脊分别使用“哺鸡脊”、“纹头脊”、“凤穿牡丹”等民间传统雕塑。还在定慧寺巷口设立一个古典牌坊,配以亭台、回廊、漏窗等,处处显露姑苏韵味。同时,又引入现代生活设施,供水、雨水、污水、供电、煤气、电信、有线电视、路灯等管线全部入地,使这里的几千户居民彻底甩掉了吊桶、马桶、浴桶、煤球炉的“三桶一炉”。
工程历时四年,虽然辛苦,但值得骄傲的是,改造后的37号街坊被誉为首批改造最成功的项目,成为苏州旧城改造的经典,并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赞扬与鼓励。另外还有2004年主持改造的老房子“葑湄草堂”,获得苏州市首批古建筑抢修保护的先进单位和“2004年中国建筑珍品大院”奖项,并成功上市运作,2007年的“传德堂”改造,获得第二届苏州市文物保护优秀工程三等奖。项目屡屡获奖,就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