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名称

古城论剑群英会——新型城镇化下古城保护与传承研讨会纪实


  2014年4月12日,恰逢第十七届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来临之际,一场有规模、上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会,在幽雅的双塔影园内吴都会馆隆重召开。参加盛会的单位,来自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学术团体,以及企业界等各个领域。其代表有政界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苏州日报》也派资深记者参与。群英聚会济济一堂,堪称汇集了古城与古建保护研究的各路精英。
 
  作为东道主的吴都学会会长史建华,主持了会议。首先,举行吴都学会2013年度年会。作为全市社团组织第一方阵的吴都学会,创建至今已有二十年历史。学会办公室主任邹树向大家汇报了2013年开展的各项工作。按规定换届后的吴都学会,发挥自身的学术理论和专业技能优势,参与了吴江区盛家库地区的规划改造论证;参与了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成绩卓著。适应形势需要,学会还增设了一个权威的下属机构——建筑文化专业委员会。专委会吸收了多名《苏州楼市》特约撰稿人入会,为学会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海通传媒出版机构董事长、吴都学会建文专委会主任沈庆年,在会上汇报了2013年的工作成果和2014年的工作计划。其中,建筑文化丛书的出版,即将开展的古城街坊片区调查,都获得了大家的赞誉。
 
  重点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名“新型城镇化下古城保护与传承研讨会”。苏州是一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为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苏州尽管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在新形势下,如何不走或少走弯路,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四古”(古城、古镇、古村和古建筑)风貌,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此,史建华会长认为,应该搭建一个由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广大普通市民共同参与的平台,多角度全方位研究古城保护这个重大课题。不少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各抒己见,也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真知灼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敢于担当,不推后人。原市地方办公室主任、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徐刚毅,是一位敢说真话的古城卫士。他在讲话中提出一个问题:在古建保护方面,有的分管部门领导因工作需要离开原有岗位,就不知道该向谁反映问题。有关领导应敢于担责,不要回避困难把问题留给后人解决。
 
  及时抢救,保存资料。原市文管会副主任王仁宇建议: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及时抢救。比如在村庄撤并前,组织专人写下村史,从而保存一段即将消失的历史。一些尚未列入文保单位或控保建筑的古建筑(如桥梁),应该摸清遗产家底。原苏州市委副书记、吴都学会首任会长府培生指出:有关部门或研究机构,不妨通过实地调查,整理一部“四古”宝典,把所有应该罗列的对象都汇编成资料,让上级领导及时知道心中有数,从而有利于保护决策。
 
  专家意见,本土为重。原苏州市副市长、吴都学会名誉会长黄铭杰通过亲身经历指出:古城保护应该让本地专家唱主角,因为他们熟悉本地情况,提出的意见更符合实际情况。少数外地专家出于某种目的,往往迎合当地主管领导的意见。有的还介绍自己带的团队参与项目设计,从而获取私利。这种做法,危害不小。
 
  拆迁改造,区别对待。苏州大学博导、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吴永发教授认为:许多古代精美的建筑遗存遭到破坏,原因是急功近利,建设的步子迈得太快太急。在拆迁中,对于一定价值的物质遗产,可以分四个层次区别保护,即原真性保护、利用性保护、改造性保护和易地保护。一些不符合原有风貌的新建筑,该拆的就应该拆。
 
  多方筹资,拓展渠道。苏州文旅集团古城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姜林强介绍:最近完工的清代状元潘世恩故居,修缮工程耗资达4300万元。全部依靠企业筹资市场化运作,实在吃不消。对此,政府能否出台相关政策,设立相关古城古建保护基金,从而缓解企业压力。苏州科技学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周云认为:保护“四古”,政府部门不妨参照福利彩票的做法,设立一种募集物质遗产保护资金的彩票。
 
  集思广益,群策能力,吴都学会召开的古城保护和传承研究会,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