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建筑打造成城市文化的名片
史建华很有范。在他谦逊的外表下,隐约透出的是一股文化之气。
作为苏州地产届的领军人物,史建华不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古建筑传承创新的精彩典范,而且以苏州文化底蕴为依托,在传统建筑中融入现代元素,不断摸索、创新传统建筑。
史建华深谙顺势而为之道,他通过先做产品,再做精品,然后成为高附加值作品的路径,为苏州建筑作品锦上添花。
苏州传统建筑特性可以归结为六个字
建筑是流动的音乐。作为有形的艺术,传统建筑则更容易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对于一座2500多年的古城来说,苏州的传统建筑星罗棋布,颇具历史与文化价值。然而,曾几何时,如何保护传统建筑成了苏州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被誉为“房地产界古建民居第一人”的史建华,从1969年起即开始从事建筑行业,还做过区房管局局长。由于探索的时间长,体会多,感受深,1992年在市政府启动首个旧城改造时,史建华成了承担该项目实施的负责人。
史建华清楚地记得,旧城改造的第一个项目——桐芳巷。史建华表示,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他对古建筑的关注和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桐芳巷旧城改造试点期间,随着不断的改造和实践,他逐步加深了经验的积累和对古建筑的认知。
从桐芳巷到37号街坊,以及后来成立新沧浪房地产公司,史建华成功地完成了7个街坊的改造修复工程。被誉为“苏州古城改造实现综合保护和更新典范”的37号街坊,是当时旧城改造的第一批试点的三个街坊之一,作为项目负责人,史建华在充分体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风貌特色和历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完善古城功能,改善、改造古城的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居民居住条件,以实现苏州古城功能的现代化。
“37号街坊改造后,集居住、商业、旅游为一体,实现了景观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结合,成为苏州发展旅游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史建华说。重要的是,该区域开创并形成了“街成市,市兴街”的“凤凰街模式”,为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与建立发展体系,率先作出了探索。
在日复一日的摸索与浸润中,史建华在苏州古建筑保护和传承事业中积累了深厚的造诣。史建华认为: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占重要地位,而苏州建筑在中国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苏州建筑精美、雅致,主要有三方面特征,即“三内”——内敛、内秀和内涵。
内敛主要是指建筑的私密性,不张扬,具有私密空间,人的内心也非常需要这样一个空间。第二是内秀,处处是景,移步换景,这是苏州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也体现出苏州人最大的智慧,可以将自然山水拥于方寸之间,形成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极致,构思巧妙,四季如春。第三是内涵,因为苏州文人雅士居多,他们会把优秀文化通过雕刻的方式进行传承,砖雕、木雕、石雕等,在古代建筑中随处可见,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将自我的情操、理念、习性淋漓尽致的展现。还有如楹联、匾额,细节处亦可反映出主人的思想理念与人生诉求。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是苏州古建筑的特点,也是精华之处。
从产品到精品,再到高附加值的作品
在长期从事古镇、古城、古街坊、古村落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同时,新沧浪房地产公司逐渐形成了以园林建筑为产业主体,不断创新发展的品牌企业。多年来,该公司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和体会,因此也在苏州以及业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据史建华介绍,在旧街区改造时,他们对古建筑进行了修缮改造,通过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体会,并且从这些产品的实际情况来看,特别值得一提的:史建华又先后完成了双塔影园、葑湄草堂、传德堂等老房子和控保建筑的修复利用:双塔影园经改造后重获新生,被专家称之为“古建筑与现代办公方式融合的成功探索,也是对老房子如何现代运用的实践突破”;修葺一新的葑湄草堂荣获“中国建筑珍品大院”称号和“中国现代民族建筑综合金奖”两项国内业界最高殊荣;传德堂修缮后,焕发生机,获得了第二届苏州市文物保护优秀工程奖,成为苏州古韵今风的典型代表。同时感受到了市场与机会,所以就将其作为企业的经营方向,形成了新的产品。
“除了我们比较擅长的老房子改造,我们还推出了园林别墅、园林会所以及综合性的商业旅游地产项目”,史建华说,他们建立了一支古建筑改造的队伍,将专业知识结合苏州的特点,做出了市场需要的产品,然后融入文化,做成精品,到最后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作品,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传统风貌。
苏州每年的住宅开发量达5000万平方米,但有历史传统特色的连1%都不到。史建华透露说,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强烈差异,并非以前的园林建筑不好,而是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健康的市场应该是,允许精品的存在,满足各个层次的需求,有如弹钢琴一般,既要有低音,又要有高音。
苏州进行街坊改造,留住历史的记忆非常重要,但精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容易成为苏州的名片,体现出不同的苏州味道。对于西式建筑风行,史建华认为,这是因为它的功能更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而把传统建筑的精华与现代居住功能相结合,是新沧浪作为一个专业的房产开发企业,一直在寻找的路径,即将现代居住功能与园林文化相结合。
2006年,新沧浪推出的古典园林别墅——姑苏人家,可以说将传统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和谐结合的标杆。谈及该项目,史建华自言,这是他在探索过程,在唯一特定环境下所做的一个极致的产品,将他的所有想法都体现了出来。
位于世界遗产——留园对面的姑苏人家,地理位置绝佳,风貌上非常传统,功能上却非常现代,它既继承了苏州园林的造园技术,又闹中取静,将诗画般的风景与现代人居巧妙结合,足不出户,即可观赏到优美的自然风景,又能品味特有的苏式园林的味道。
“姑苏人家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现代别墅的营造完美嫁接,继承优秀的方面,传其神韵和精神,把传统的园林精华加以提炼,把现代住房的功能加以集聚,再把两者的优势加以集中和融合。可以说,姑苏人家是大宅,而非豪宅,它体现在传统的精髓上而不是产品的奢华上,它非常的传统,又非常的现代。”
据了解,该项目严格按照史建华所要求的“三内”标准来打造,采用传统设计、传统技艺、传统材质,同时又满足了现代居住功能,一年四季如春。“这个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因为它实际上是需要创造一种形态,是一种过程的磨练。”
“姑苏人家”这个项目的开发模式,是一个从产品到精品,再到作品的过程,也是史建华探索的巅峰之作。他首先通过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心雕琢而保证其品质,使“姑苏人家”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精品;然后,再在“姑苏人家”中融入对苏州传统历史文化的理解,使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特点、精髓体现在景观、建筑乃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中,使之与苏州的历史文脉相符,与留园这一绝版地块的地脉及气质相符,使它具有典型的“苏州中式园林住宅”的风格和特质,变成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张力的作品。
可以说“姑苏人家”是新沧浪开发的“苏州古典园林别墅”的一种模式、一个标杆,而这只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开始,新沧浪随后还走出苏州,在吴江、常州等地开发打造了具有苏州中式园林的系列项目。
创新是传统建筑永恒的主题和动力
史建华科班出身,曾就读于东南大学工民建专业。
自从投身到古城保护建设事业后,史建华便始终专注于古城古镇改造和园林地产开发,一干就是近20年。在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中,新沧浪房产还相继成立了吴都园林建筑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吴都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吴都物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及专门进行古建筑保护利用研究的吴都学会,打造了一支以开发为主、设计施工并重,以旧城改造为专长,以营造苏州传统风貌建筑为特色的专业团队。
由于在古建传承、利用和发展方面所做的突出成绩,史建华屡获中国营造技术人物传承奖、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特别成就奖、中国城乡建设十大领军人物、全国建筑业优秀企业家等荣誉。
2010年,世界建筑最具权威组织——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首次在中国颁发“CIOB杰出建设项目管理奖”,由新沧浪主持修复的双塔影园作为唯一古建项目,与上海世博文化中心、武广高铁等一同入选国内十大“杰出建设项目管理奖”。
面对一系列褒奖,史建华并没有沾沾自喜。他认为,所有的荣誉只是对他、他的公司和苏州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的鼓励,作为一个苏州人,一个热爱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的苏州人,能为苏州争取到这样的荣誉,他感到非常自豪。
史建华特别指出,传统古建筑要保护更要利用。长期以来,苏州已非常注重保护,但在利用方面做的仍不够,所做的实践和探索还比较少。如何保护并利用传统古建筑?这需要不断的摸索与实践。
“事实上,苏州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尚未充分体现,古建筑不仅要挖掘文化价值,还应该形成经济价值,这就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我曾经在一次发言中谈起,创新是传统建筑的永恒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优秀传统建筑代表一种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与肯定。史建华坦言,对优秀传统建筑应该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现代建筑中渗透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张力,给人一种强撼的感染力。在满足人们居住功能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任何领域、任何行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建筑亦然。在史建华眼里,不管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创新都是传统建筑发展的动力。史建华认为,中式建筑的传承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的建筑举世闻名,分为“南派”和“北派”,“北派”的代表是北京的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南派”就是以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为代表,在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几百年之后,我们一方面要把优秀的东西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创新,在现代中加以融合”。
史建华说,城市的建筑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苏州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苏州应保持特色,苏州就是温柔的园林、精致的亭台楼阁,这一点,别人无法模仿难以造就,如果全盘跟风国外设计,就陷于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状态,事实上是一种抹杀价值的短视行为。
另外,苏州的发展不应该是拘泥形式,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应该接收融合一些现代的时尚的因素,这样并不可怕,因为只有这样,城市才会更具活力,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苏州需要创新,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苏州传统建筑是非常优秀的,但还需要实践和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也许几代人为之奋斗不息。”而且保护古建筑并不是有了思想和理念就行了,而是要实践和技巧,将其作为一种产业,延展其生命力。因为只有将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精巧地结合起来,传统建筑才会有发展前景。
最近,由新沧浪公司和吴都学会共同构筑了位于太湖边的蒯祥园,把苏州三位杰出的古建伟人:筑天安门的蒯祥、作《园冶》之作的计成、把能工巧匠的技能编成《营造法原》的姚承祖的思想、经验、技术进行了集中体现。三位古建伟人奠定了苏州传统建筑的地位,也奠定了苏州建筑在中国的地位。他们的思想、经验、技术集中代表了苏州的能工巧匠名人大师的智慧和学识,是值得我们后人研究和传承的。
目前,他们为把蒯祥园打造成一个传统建筑展示、交流、研发和教育的基地,已将国际性的CIOB(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协会)、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和全国性的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引入基地。近日,首届文化展示馆将对外开放。
史建华在洞悉发掘古建筑生命,延续历史文化精彩全新理念的同时,倡议搭建平台形成古建保护合力。他说,在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已呈现,文化大建设的脚步也越来越近,只要我们凝心聚力,苏州传统建筑的文化魅力将如艳丽的花朵慢慢释放出诱人的芬芳,成为人们传颂的城市文化名片。更重要的是,史建华相信苏州古建的文化魅力会慢慢释放出来,历久而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