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名称

看苏州老房子怎样“返老还童”(08/10)


  深圳商报记者 李晓锋 黄顺
 
  城市商报记者 施晓平 缪伟民
 
  离苏州繁华的十全街不远,官太尉河畔盛家带31号,一座占地1874平方米的大院子显得格外显眼。正厅前保存较好的两层砖雕门楼上,“慎修思永”的门额提醒着我们注意房主人“恭谨内敛”的性格;其后“道光庚戌”的字样,又在不经意间诉说着古宅的年岁。走到高处,往院子里远眺,棕红的木色和重重的雕花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长长的备弄和高窄的天井又显出几分深宅的幽寂与静谧。
 
  一辆崭新的奔驰560轿车静静地停在院子的大门口,给古老的深宅带来几分现代的气息。这便是苏州利用社会力量来抢救古建筑的典型代表――葑湄草堂。经过长达五年的精心修复,原来显得破败不堪的老房子又显出了新的生机。依然是黑漆大门,依然是灰瓦白墙,古朴和历史仍在,只是多了些经历岁月和抗击风雨的能力。有人打趣说:这房子也返老还童了!
 
  可不要小看这房子,是它,吹响了国内古宅第一次公开上市拍卖的号角;也是它,第一次让参与古建筑抢救的民间力量――苏州新沧浪房产公司获得了来自政府的18万元奖金。这让更多想参与到古宅保护的民间资金有了信心和希望。
 
  和葑湄草堂一样,散落于苏州各处的200多所老房子,也在期待着同样的幸运,期待着更多的民间资金来让它们获得重生,使它们能够一直“老”下去。尝试:让民间资本介入古建筑保护在新沧浪公司投入资金抢救葑湄草堂以前,这个颇具规模的古建筑里面住着30多户人家,还有一家纸盒加工厂。在当地人的描述中,我们依稀能够看到1999年之前老宅的杂乱:左右厢房都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简陋屋棚“见缝插针”地随处搭建,院角晾着马桶,高敞的厅堂成了公用厨房……
 
  相对于留园、拙政园那样著名的文物建筑来说,这样的古建筑也许算不得什么,可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原主任王仁宇却认为,要是没有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古建筑,苏州就不会保留现在这种江南遗韵。1982年,苏州搞了一个文物和古建筑普查,发现除了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建筑以外,苏州还有260处“有相当价值”的古建筑。正是这些已经破烂的古建筑,构成了“古城的遗传基因”。于是,苏州市有关部门给这些老房子统统钉上了“控制保护建筑”的牌子。在后来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这些古建筑得以享受了“准文物”待遇。
 
  事实上,早在葑湄草堂之前,苏州新沧浪公司就已经介入了古建筑的抢修保护工作,并从中尝到了一些甜头。
 
  1995年,苏州市政府将古城区划分为54个街坊进行开发。首批试点的3个街坊都各有几处文物和控保建筑。拿到37号街坊开发权的沧浪房地产开发集团在面对袁学澜故居这个属于控保的古建筑时,着实费了一番周折。
 
  袁学澜是清代诗人,太平天国战乱后迁入苏州城中,购得卢氏旧宅加以整修,因为从庭院里面能看到不远处的双塔,便题为“双塔影园”。但是,这个“堂屋宏深,屋比百椽”的宅院如今早已失去原来的景象,住着68户人家,跟其他的大杂院一样破败不堪。
 
  讲究效益的开发公司通常都不喜欢“动”控保建筑。一方面对房子的维修要求高,另一方面安置里面挤得密密麻麻的居民又很麻烦。但新沧浪公司却用一个保护性很强的方案争取到了文管委的支持。在将住户协议搬迁以后,公司投入上千万元加以修缮、改造,并仿照拙政园的风格,挖池叠石、建亭筑轩。如今,这个边上有河、门前有树,周围是一片独院别墅的古宅已经成为市内价值最高的一个古建筑项目。
 
  在整修、保护“双塔影园”的同时,新沧浪公司在这个重新引人注目的古建筑旁边配套开发了一片高档别墅。结果,这一片的地产价值立即提升,新沧浪由此成为首批试点中唯一盈利的公司。
 
  随后,民间资金介入古建筑保护以及修缮后的古建筑“上市”开始在苏州悄悄演练。苏绣创始人沈寿的故居“绣园”、唐寅故居“桃坞别院”、园内有精美百花木雕的“德园”和费氏老宅等另外一些控保建筑,也被房地产公司或产权方加以整修后高价出售或出租。据了解,目前几栋古宅的购买者中,有台湾商人,有香港商人,也有苏州本地商人。这些老房子的新主人基本上都是在保护古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自己居住。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处理保护古建筑和财政支出压力这个两难的问题上,苏州市政府尽可能地为古建筑的社会化利用创造便利。在不与国家的《文物保护法》冲突的前提下,鼓励社会投资对控保建筑进行修缮,修旧如旧,并允许投资人在修缮之后无偿使用该建筑。这使得很多老房子像葑湄草堂一样,有了摆脱破旧面貌的盼头。政策:目的是保护老房子,不管它姓张还是姓李
 
  就在我们前去采访前不久,2005年5月,新沧浪公司因为参与保护葑湄草堂这个项目而获得了苏州市政府18万元的奖励。这是《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实施以来,第一个获得奖励的实例。相对于他们投入的精力和资金来说,这笔奖励更多地是代表了一种象征意义。它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苏州市政府在保护古建筑方面的政策性举措,让很多有意于此的民间机构和资金吃了定心丸。
 
  在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苏州市在古宅保护方面的政策推进的脚步。
 
  2002年10月,公布《苏州保护古建筑条例》,为尚未列入文物范围的控保建筑允许买卖开了先河,引来多方关注;
 
  2003年10月25日,苏州公布了《苏州古建筑保护条例》,条例中明确“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购买或者租用古建筑”。
 
  2003年年底,出台了《苏州市古建筑抢修保护实施细则》,作为《苏州保护古建筑条例》的重要配套措施,涉及了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优惠政策;
 
  2004年8月,《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实施;
 
  2005年2月,《苏州市市区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直管公房古民居实施意见》发布。意见明确:允许和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购买或租用直管公房古民居,实行产权多元化、抢修保护社会化、运作市场化。这份《意见》,正是葑湄草堂后来被允许上市拍卖的政策依据。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如何保护古建筑,苏州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以国家保护为主,却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投入,需要社会力量的大力参与;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对此,苏州市文管委办公室副主任陈军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作了很形象的解释:目的是保护老房子,至于它姓张还是姓李,这不重要。
 
  “让社会力量参与抢修也好,鼓励个人购买、租用也好,这些古建筑谁也不能随意改动。我们的目的是为古建筑找一个修缮保护的责任主体,一切都要从保护本身出发。”苏州市文管委负责人介绍说,《保护条例》对随意改变古建布局、结构和装修的行为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按照苏州市有关规定,古民居出售或租赁后,需在规定时间内变更保护管理责任人,由市文物主管部门与受让人签订古建筑保护管理责任书。受让人负责抢修保护,但抢修修复方案须经市文物主管等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为了保证古建筑在这一过程中不被破坏,文管部门对卖出的古建筑的每一个构件都进行登记造册,以便每年进行检查。山塘: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对话
 
  就在我们采访的这几天,看到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和欧洲的市长们谈论古建筑的保护问题。在听了王荣的介绍后,德国一个城市的市长说,他们也是鼓励民间资本来保护、使用古建筑。对于一些需要大量维修的古建筑,政府甚至可以支付一半的费用,但有一点,古建筑内的结构不能改动。巧了,欧洲发达国家和苏州的做法“不谋而合”。
 
  在苏州十全街61号,我们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叫做彭状元府的老宅。仔细一看,在古朴之中却有几分新意。一打听,原来也是一个民间资金参与抢修古建筑的结果。正巧,那天我们碰到了投资抢修这个状元府的何先生。据说,他刚准备开发这个地方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古建筑的保护问题,而是准备全部推倒建商品房。后来,文管部门找到了他,才确定了现在这个平移重建的方案。
 
  一条街的历史,就是一座城的历史。山塘街不大,来头却不小,作为古苏州最有名的代表之一,今天的七里山塘依然是这样一幅景象:顺着中间一条潺潺的小河,两侧各有一排建筑沿河而起。若是在1200年前,这两排建筑或许没什么差别;但当我们徜徉于改造后的山塘街,却发现河的一面建筑仍然古味十足,而另一面则在老建筑的体内注入了极其现代的血液,成为一条酒吧街。让现代生活在古色古香的环境里与历史对话,苏州人给旧城改造注入了新的内涵。依旧是古影,但一边是民韵,一边是新乐。亦古亦今,如梦如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兴趣。
 
  为了打造这条老街,从2002年起原先的不少住户被迁走。同时,由于绝大多数老房子年久失修、管线不齐,已经无法直接投入商用,因此采取了在完全遵循原貌的基础上加以适当重建的方案,据称,这种方式属于一种探索,在去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也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肯定。
 
  2005年的夏夜,我们沿着山塘街,用现代人的脚步,丈量着脚下的每一块青石板。在小河这一面的街上,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古味:沿街的门面有紫砂根雕、刺绣古玩、茶社戏楼、书院画舫,站街的小贩卖冰糖葫芦、玉米糕团……而千百年前的莲藕菱角、绫罗绸缎,还有胭脂香粉以及才子佳人的庙会,则从我们想像的天空里纷至沓来、熙熙攘攘。
 
  为了将“上了年头”的山塘街在今天重焕活力,苏州专门成立了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发展有限公司。在山塘街改造试验段还未启动时,不少有头脑的商家就开始瞄准了这一良好的投资渠道。“是谋求眼前最大的经济利益,还是凸显老街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让苏州人着实思考了一阵子。而最终决定,山塘街要走文化招商的路线。”
 
  据称,根据“文化招商”的思路,在筛选进驻商家时,标准十分明确:首先经营的内容要有艺术水准,其次还要有市场前景。“这两条硬杠杠可以说将一大批品位不足、艺术不精的商家拒之门外。原本准备借山塘街赚一把却被拒绝了的商家纷纷感慨,没想到山塘不是租个门面这么简单,要求还挺高。”老苏州笑着告诉记者:“酒吧跟两条硬杠杠并不冲突。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打开思路尝试一把呢?”据说,歌星孙楠也“凑热闹”,在这里开了一间名为“苏州官邸”的酒吧。
 
  种种美景的背后是苏州人勇于尝试的魄力。
 
 
 
  (以上文章摘自8月7日《城市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