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名称

苏州新沧浪,传承创新延续千年文脉


妙手回春的古建筑保护利用成为一张张魅力四射的文化名片

新华日报

  2500年的历史积淀,为古城苏州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有形财富——古建筑。城市的建筑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而古建筑则是维系古城风貌的最重要元素。在 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苏州何以成为与众不同的苏州而不陷于同质化的千城一面?就是因为苏州卓有成效地保护和利用了古建筑,并使它们成为千年古城青春焕发的 “遗传基因”。

  古建筑领军企业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是怀着对苏州历史文化深厚的感情,致力于古城古建 筑保护,在定慧寺巷37号街坊大获成功之后,又相继修复双塔影园、葑湄草堂、山塘街传德堂。面对当前功利性的房地产开发浪潮,新沧浪独辟蹊径,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坚守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不仅赋予其新生命,同时探索一条传承与创新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公司董事长史建华因此被誉为“房地产界古建民居第一人”。毕业于东南大学工民建专业的他,把毕生心血倾注于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弘扬。而且作为苏州市沧浪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苏州市政协委员,史建华多次针对古建筑保护建言献策,得到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通过他的“妙手回春”,一个个行将消失的姑苏老宅,从弃之可惜的“包 袱”变为魅力四射的“宝贝”,不仅为苏州古城制作了一张张精彩的名片,也为全国各地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古建筑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苏州古建筑修复利用典范
  ——双塔影园
  
   6月30日,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 首次在中国颁发“CIOB杰出建设项目管理奖”,由新沧浪主持修复的双塔影园作为唯一古建项目,与上海 世博文化中心、洋山深水港、武广高铁等一同入选国内十大“杰出建设项目管理奖”。“所有的荣誉,都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和肯定,也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继续前进的动力。”公司董事长史建华说。
  双塔影园位于苏州古城官太尉桥15号,是清朝大诗人袁学澜的故居,因从庭院内能看到邻近的宋代双塔而得名,周边窄巷蜿蜒、小桥流水、人家尽枕河,一派江南水乡美景。

   但历经岁月冲刷,双塔影园几易其主,年久失修,满目疮痍,成为68户居民的居住区,1982年被苏州市政府列为控保建筑。1995年前后,苏州开始了一 场规模空前的旧城改造,地处37号街坊的双塔影园也位于改造范围内。通常,开发公司都不太喜欢“动”控保建筑,一方面对房子的维修要求高,另一方面安置居 民比较麻烦。但史建华却用一个保护性很强的方案争取到了苏州文管会的支持。
  对双塔影园的保护,是完全建立在控保建筑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对古建筑的修旧如旧的原则。首先把这些居民都搬迁出去,并与相关产权人及房管部门办理产权交换手续;接着根据文管会提供的资料,查阅古建筑相关主人的生平资料,制定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案后报请文管会审批;方案审批通过后,再请香山的古建筑施工队根据传统建筑的维修方法,对破旧不堪的古建筑进行修缮。

   现在的双塔影园占地面积327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主体是两落三开间四进,附有数间偏房。粉墙黛瓦、飞瓴翘角,将军门气宇轩昂,砖雕门楼隽秀儒雅,厅、堂、楼、馆焕然一新;另掘池垒石,莳花植树,复建亭、廊、榭、桥,重现当年“堂构宏深,屋比百掾”风采,被誉为“苏州古建筑修复利用典范”。
  文物古建界耆宿罗哲文参观后,高兴地提议将该园作为业内专家学者聚会交流之场所,并欣然命笔题额为“吴都会馆”。同时,这里还作为新沧浪的办公场所,内部装修时已将使用功能转化成为现代服务的大小会议厅、会客厅、会展厅和茶室、休息室、办公室等,并配以音响、空调、水卫等设备。有专家称之为“古建筑与现代办公方式融合的成功探索,也是对老房子如何现代运用的实践突破”。

  开启古建筑市场运作之门
  ——葑湄草堂
  
  双塔影园实现的是使用价值上的突破,而葑湄草堂则开始了市场化运作的进程。
   毗邻繁华的十全街,一座占地1874平方米的大院子显得格外显眼。棕红的木色和重重的雕花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长长的备弄和高窄的天井又显出几分深宅的幽寂与静谧。这就是吹响国内古宅第一次公开上市拍卖号角的葑湄草堂,借鉴双塔影园的修复经验,新沧浪将苏州园林的精妙元素融入其中,还对古建筑“古为今用”的使用功能进行了探索。在维修过程中,新沧浪严格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信息,尽量保存和使用原构件,对其建筑造型、结构和工艺进行考证和研究;同时,采用现代工艺,按原建筑进行落地修建,彻底解决了古建筑的防湿、防蛀、给排水等问题。


    修复后的葑湄草堂完整保持了原有“三路五进”的整体结构,保持了传统苏州大型民宅的典型风格,呈现出临水而建、粉墙黛瓦、斗拱飞檐、庭院清幽的景致。同时,还增设了门卫、洗手间、厨房、车库等基础配套设施,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让这座200多年历史的古宅平添了时代的气息。

  2004年10月,修缮一新的葑湄草堂荣获“中国建筑珍品大院”称号和“中国现代民族建筑综合金奖”这两项国内业界最高荣誉。2005年3月,葑湄草堂在上海拍卖,公开上市进行产权交易,新沧浪也因此成为中国古建行业“古宅拍卖”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在史建华看来,对古建筑的市场化运作,如果直接由社会客户进行拆迁修复和利用,可能会因为技术缺失而破坏古建筑原有的价值,较有可操作性的是由专业公司 拆迁修复后再上市交易。葑湄草堂就是这样成功上市交易的。“控保古民居的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使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葑湄草堂开创了苏式古典园林建筑修复上市的奇迹,更体现了苏州园林古建的艺术价值。”
  2005年6月,苏州市首笔社会力量保护古建筑政府奖励发放,史建华代表公司从苏州市政府领导手中接过了18万元奖励。这也是政府对新沧浪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发扬苏州古建筑风格、保护古城风貌工作的首肯。

  
  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传德堂
  
  苏州历史文化渊源流长,上下2500年文风颇盛,特别是造园艺术,不仅留下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九大古典园林,还有一批散落在古城巷陌河畔的古宅古民居。这其中,就有传德堂。
  传德堂即鲍传德庄祠,始建于1919年。庄祠位于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建造的七里山塘中,庄祠坐东北,面向西南,山塘河沿街迤逦而来。向西北远眺,即可见被苏轼称为“不游乃憾事”的著名景点虎丘。庄祠原存的临水码头,也具有姑苏水乡“家家门外泊舟航”的特色风貌。

   传德堂的修复,是新沧浪房地产公司对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一大创举。传德堂一部分是国家控保建筑,在修缮原貌的基础上,融入仿古元素,雕梁画栋,斗拱飞檐,让古建筑再次焕发生机。同时为了满足和适应现代人居的使用功能,又新建了一部分集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区域,新旧结合,相互辉映。史建华直言,讲保护不仅仅是对古建筑“形式”上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取其精华来加以传承。光保护不利用也不行,宝贝不能束之高阁,要为大家和社会服务。


   修复后的传德堂总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中控保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新建面积约700平方米。整体仍为苏州传统建筑风貌,色调以黑、白、灰为 主,并附以独立私密的苏州园林式的花园和庭院。正是由于古典园林景观与仿古建筑及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2007年,传德堂获得了第二届苏州市文物保护优秀工程奖。


  苏州现有控保建筑200多个,这些散落在古城内外的古建文物,是苏州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现大多用于居民住宅,以老年人和外来人员居多,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一旦被毁将难以修复。如何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这些硕果仅存的古董,在“古”字上做文章,不光要产生新价值,更要世代留传。“新沧浪责无旁贷,正积极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提交有关部门共同探讨。”史建华说,“对于前人留下的古建筑,一定要保护好、修复好、利用好。”
  
  苏式园林住宅的标杆
  ——姑苏人家
  
  回首往昔,双塔影园、葑湄草堂、传德堂已成为苏州古建筑改造保护的经典之作。新沧浪继承和弘扬苏州传统建筑文化,在古建筑保护和园林地产的市场中探索出一条新路。


    位于留园路289号的姑苏人家,是新沧浪近几年重点打造的最具传统风貌和现代功能的园林式别墅。姑苏人家与世界文化遗产留园仅一路之隔,绝佳的位置加上新沧浪精湛的造园艺术,让姑苏人家做到了风貌上非常传统,功能上非常现代,居中能观景,观之能入画。因而获得誉有台湾“建筑奥斯卡”之称的第十七届“中华 建筑金石奖”。

    7月初,前英国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和几十位CIOB资深会员,在CIOB全球主席李世蓉女士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姑苏人家,大家对这样的苏式园林别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CIOB对新沧浪这么多年坚持古建筑保护赞赏有加,并把古建筑保护委员会中国基地设在新沧浪公司,这是国际上对新沧浪成果的最高肯定。


    无独有偶。9月底,来自北京的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一行领导和专家来到苏州太湖之滨,考察了新沧浪精心打造的蒯祥园项目。蒯祥,是苏州香山帮著名建筑匠师,曾主持建设了北京故宫,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展现出苏州艺匠高超的水准。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建筑大师,新沧浪再度出手,承接修整蒯祥园工程,使之成为苏州古建筑的又一宣传、教育、展示的基地。

  驰骋在苏州古建筑领域中的新沧浪,跨出苏州,剑指常州,在近代历史上著名常州画派“恽南田”的故乡,再次展现其高超的古建技艺,占地约1500亩的南田文化园中,具有优雅风格的苏式建筑“南田会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对于新沧浪在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创新和发展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充分肯定和认可,并决定授予新沧浪“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称号,授予蒯祥园项目“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传统建筑研究发展基地”。

    多年来,新沧浪始终为苏州古建筑保护鼓励与呼喊,为苏州园林建筑走向世界默默耕耘,在不断复活一个个苏州古建筑的同时,自身也从苏州丰厚的古建筑文脉中汲取营养,从而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支从策划、设计到施工,以旧城改造为专长、以营造苏州传统风貌建筑为特色的古典园林建筑开发的专业团队,成为苏州古建筑改造保护和营造苏式传统建筑的“旗舰”,闯出了一条立足苏州、辐射全国、走出国门的康庄大道。它传承一个“古”字,为全国古建筑保护创造了可复制的“样本”;弘扬一个“新”字,不断开发兼具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观赏与使用的苏式园林建筑,在众多房产开发公司中,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树立了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

  展望未来,新沧浪人在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的进程中,将以“吴都会馆”为交流发展平台,团结志同者,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古建筑领域内坚持贯彻“保护、利用、创新、开发”的公司发展宗旨,进一步打造以“园林地产、园林会所”和“苏州传统风貌商市” 为特色的中式传统风貌的建筑产品,以一流的苏式古建筑专业技术营造“吴都古建”的品牌,为古城苏州打造一张张前人瞩望,后人敬仰的光彩夺目的名片,共同来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建筑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