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名称

范小青谈双塔影园与古建筑保护(0909)


  如果说园林是苏州的掌上明珠,古塔寺庙是苏州的镇地之宝,那么老宅又是什么呢?散落在每一条小巷每一条老街的经络中的这些故居老宅,千百年,它们被道德文章熏陶,被名人的气质浸透了,知识的养料,也在这里渗足了,与此同时的千百年,老宅又将它们吸纳的这些气息经久不衰地散发开来,弥漫开来,让它们布满在苏州的土壤和空气中。这样的生生不息,老宅故居,便成为处处燎原的发源地了,在史册的每一页,我们都能看见有浓浓的文化烟火从这里升腾起来,在过往的每一天,我们都能感觉故人的精神气在这里行走。
  说其中的一处,官太尉15号袁学澜故居。袁学澜是清代的诗人,1852年,他买下了官太尉桥卢氏旧宅,因邻近古刹,可见双塔影浮,取名为双塔影园。50岁的袁学澜,在这里课业子弟,写作诗词,会聚朋友,过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日子,著作了多种书籍,《姑苏竹枝词百首》、《苏台揽胜百咏》、《适园丛书》,今天我们若有机会去这些书籍中徜徉,也许不难追踪到这位“诗史”居于双塔影园40余年的行迹,袁学澜一直活到90多岁,正应了“塔之秀气所聚、居者多寿”的古言。
 
  只是,在历史曾经中断了的某一个日月,我们茫然地站立在15号门前的官太尉桥头,看丛生的杂草,看破败的门楣,看居民提着马桶水桶进来出去,看炉烟袅袅,才恍然而悟,沧海桑田,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在1997年以前的袁学澜的家,变成了居民大杂院,最多时,这里住进了60多户人家,路进有致的建筑,任意地分割了,疏密相间的庭院,胡乱地填满了,哪里还有典型可言,哪里还有古意可寻啊。
 
  难道历史真的遗弃了袁学澜?难道我们真的失去了双塔影园?
 
  历史终究又开始延续了。也许因为中断,也许因为痛惜,历史也终究出现了一些奇迹。苏州城市近几年来进行的大规模保护性的街坊改造,就是一个奇迹,
 
  而改造中全面保护和恢复了一批名人故居和老宅,更是奇迹中的奇迹,是城市建设史册上最厚重的一页。大量的资金投入,换取的是什么,这个答案,将永存于每一个人的心底。如今我们来到修复了的双塔影园,遥望双塔悬影,感受古园意趣,我们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起来,我们的眼睛才能够再次穿越历史的长廊,跟着袁学澜,走过他居住在双塔影园的每一天。这里修复的,恐怕不仅仅是一座双塔影园,从某种意义上说,为我们追回失落了的历史,也重新撑起差一点倒塌了的精神支柱。我们何曾去细细地想过算过,搬迁老宅中的居民,重修摇摇摇欲坠的故居,将双塔影园恢复成两路五进、“屋比百椽”的旧时模样,修复工作所付出的代价、承担的风险?但是我们终于明白,不能用简单的加减法去算这笔账,不能用普通的价值观和直接的效益观去衡量这一种作为。
 
  期望着,在古城中尚存的200处名人故居都会像双塔影园,得以重生,得以焕发。亡羊补牢,应该还来得及,让世人真正地了解,什么是老苏州。这一种功德,是不亚于建设一个新苏州的。
 
  (本篇节选自范小青先生《苏州约会千年》,原文链接:http://cul.sina.com.cn/s/2004-06-03/60311.html